7月6日至19日,西南石油大学“安石数智先锋”暑期实践队走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宜宾市李庄镇安石村,以“文化传承+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模式,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书写青春答卷。这支由13名师生组成的实践队,带着数字技术专业所长与青年赤诚之心,在竹编经纬间触摸非遗温度,在米酒醇香中解码文化基因,更以AI技术激活乡土活力,为传统村落注入数智化振兴动能。
文化筑基:从非遗活态传承到品牌价值重塑
“这酒曲要发酵到啥程度才算好?”实践队员围在酿酒师傅身边,指尖轻捻米曲感受湿度,鼻尖萦绕着百年酒香。安石村米酒酿造可追溯至清代,早年村民以余粮酿酒待客,如今在乡村旅游浪潮中,传统工艺正面临标准化生产的转型挑战。实践队化身“非遗调研官”,构建“田野调查+数据建模”双轨机制:一方面记录“山泉水酿酒更醇厚”的老规矩,采集不同季节发酵时长、温度湿度等300余组生产数据;另一方面走访8位老匠人,整理出《安石米酒酿造技艺口述史》,还原“春节祭祖用酒”“中秋邻里互赠”等民俗场景。队员们结合电商平台消费数据,协助绘制出“稻谷种植-酿造工艺-市场销售”全产业链图谱,推动非遗技艺向标准化、品牌化升级。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酒坊酿造技巧。
安石村千亩竹林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承载着市级非遗“宜宾竹编”的文化记忆。实践队创新打造“竹编+”生态体系,在“竹筒信筒”创意实践中,队员们更深谙治理智慧——4个标有“开心事”“金点子”的竹筒成为“乡村情绪银行”,收集到的87条村民建议中,“村书局儿童读物不足”的诉求3天内就获解决。这种“文化载体+治理工具”的创新应用,让竹筒既是非遗衍生品,更是听民意、解民忧的“数字直通车”。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一起学习选竹、砍竹技巧。
科技赋能:数智技术激活乡村发展新生态
“爷爷,您看这张照片!”队员郭梓皓展示的AI修复老照片中,雷崇开大爷年轻时抱酒坛的笑容清晰如初。实践队构建“技术普惠+情感陪伴”服务体系:利用“时光相册”小程序,为全村65岁以上老人免费修复40多张老照片,并制作AI动态合照,帮助19户留守儿童家庭与外出务工父母“同框”合影。在数字健康服务方面,实践队联合川北医学院实践队,线上对接AI问诊平台,累计为村民提供腰腿疼痛等常见病咨询;线下开展“急救课堂”,通过线上演示模拟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等场景。这种“线上智能诊断+线下实操培训”模式,让科技医疗真正深植每个村民内心。
图为实践队员联合川北医学院实践队开展急救知识小课堂。
在红色文化传播领域,队员们将南溪暴动旧址、李庄抗战博物馆等3处红色资源转化为线上学习资料,通过360度全景拍摄与AI语音讲解,听老党员讲安石村的红色故事。“这些故事不能只存在于纪念馆里。”队员们计划把它们做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知道这片土地上的热血与坚守。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学习反仇油战争历史。
从米酒醇香中提炼文化IP,在竹丝经纬间编织创新网络,用AI算法链接乡土情感——西南石油大学学子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诠释着乡村振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将技术精度、文化厚度与民生温度有机融合。当安石村的米酒通过电商走向全国,当竹编纹样成为国潮设计元素,当老照片里的笑容在数字世界重现,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数智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撰稿人:杜语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