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3 日至 14 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傩仪天工,‘码’上非遗” 社会实践团队一行11人走进恩施州三岔镇,与三岔镇文化中心、恩施傩戏传承培训基地吴奋明主任展开座谈,探讨在国家“文化自信”“数字强国”“人工智能+” 背景下恩施傩戏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为这一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思考。
千年傩戏藏文脉:29 代传承见初心
吴奋明向实践团队介绍傩戏传承历史 通讯员张毅摄
座谈会上,吴奋明首先向实践团队介绍了三岔傩戏的悠久历史。三岔傩戏以独特技艺为核心,表演者戴上面具,在且歌且舞中完成表演。在当地,每逢喜事或是民众实现愿望时,都会邀请傩戏演出,以此达到祈福纳祥、辟邪的美好愿景。历经岁月沉淀,三岔傩戏至今已传承 29 代,承载着当地深厚的文化记忆。
吴奋明带领实践团队参观傩面具陈列 通讯员张毅摄
随后,吴奋明带领团队参观三岔傩戏的面具陈列。陈列架上,数十件面具神态各异:有的青面獠牙,透着震慑邪祟的威严;有的眉眼含笑,传递着祈福的温和;还有的额间嵌着朱砂,象征着神灵的庇佑。吴奋明指向一件百年面具说到,“这件‘土地公’面具,嘴角的弧度是老艺人根据当地老人的神态调整的,看着就像村里的长辈在跟你说话。” 团队成员一边记录面具的纹样特征,一边用相机拍摄细节,用数字技术留存这份匠心。
传承困境待破局:从 “小众观赏” 到 “大众共鸣”
当谈及恩施傩戏非遗传承现状时,吴奋明坦言:“傩戏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傩戏的表演形式虽然带着神秘古朴的气息,虽看起来新颖独特,但目前更多只是丰富旅游资源,供人观赏娱乐,没有真正贴近大众,已与时代有些脱节。” 同时,傩戏表演的剧目有限,能够登台完整演出的不到30个,大部分表演人员平日里还要做农活,经济来源有限,收益若仅依赖国家补贴,难以充分调动积极性,传承效果也因此受到限制。
守魂创新谋出路:内容革新与技术赋能双驱动
“我们的非遗本来是个好东西,但同样的旧内容,戏唱百遍无人看,已与时代有些脱节。在新时代传承与发扬傩戏,关键是要继承它的魂,它的演唱腔调和表演手法,同时赋予它更多新时代的内容。” 吴奋明认为,在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傩戏可以在内容、情节和剧目上进行革新,借助原有表演形式和唱腔,融入更多新时代内容与核心价值观,比如结合新时代的先进人物事迹改进剧目,让古老艺术与当下生活产生联结。
吴奋明正在接受团队队长陈思远采访 通讯员张毅摄
在传播与推广方面,吴奋明指出:“走向市场,走向群众,才是非遗的长久之路。” 他期待傩戏能在必要的展演之外,真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被更多人知晓和喜爱。而年轻人的参与成为关键,“对于年轻的非遗传人,在新时代掌握网络具有优势,能用新手段进行传播。” 他认为,吸引年轻人、激发他们的热情至关重要,而支撑年轻人投入传承的,其一要真正的喜欢,其二要有足够的动力。
实践团队成员与吴奋明展开座谈 通讯员张毅摄
值得关注的是,恩施傩戏传承在观念上也有了新突破。过去 “传男不传女” 的传统已被打破,如今傩戏表演中女演员也不在少数,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春接力向未来:从 “纸上谈” 到 “脚下行”
据悉,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恩施州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组成,旨在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探索一条“AI+非遗”的全新数字化道路。在与吴奋明交谈过程中,实践队长陈思远表示,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如运用人工智能对傩戏进行升华创新,在继承傩戏灵魂和精髓的基础上,借助大模型进行剧目和情节的创新丰富;同时,国家重视非遗传承,将一些非遗技艺纳入大学教学,也为传承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而对于大学生参与非遗传承,吴奋明充满期待:“大学生有知识,懂网络,有利于傩戏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创新,我们欢迎更多大学生来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实践团队在傩戏培训基地与吴奋明合影 通讯员张毅摄
最后,吴奋明对实践团队一行11人寄语:“珍惜在大学里的青春时光,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团队成员一致表示,此次深入三岔镇调研活动,让他们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真实困境,结合专业知识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也正是团队“码”上非遗社会实践项目的初衷,在新时代下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助力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通讯员 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