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铸魂工程”。基层党员总量大、行业多,各级党组织要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教育培训效果,引导广大基层党员把所学所获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实际行动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着眼基层党员实际,优化教育培训资源,解决“一言堂”的问题。当前,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资源相对匮乏、针对性不强,“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单方面灌输的“一言堂”教育,让一些基层党员提不起兴趣。加强资源供给是提升教育培训针对性、提高基层党员积极性的关键。要培育师资资源,坚持多层次挖掘、多渠道培养,建强以基层党校教师、行业专家为主体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用好用活“土专家”“土学者”等社会资源,建立党员创业能人、先进模范人物等师资库,让基层党员“有人教、教得好”。要优化教材资源,注重运用党员身边的典型事例、基层实践的鲜活素材,组织编写适合基层党员的教育培训教材,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普通话”变成“地方话”,使基层党员“看得懂、用得上”。要建好阵地资源,依托红色景点、传统文化景观、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主战场等资源,结合现有党员活动阵地,打造一批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接地气、有特色”。
立足基层党员特点,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解决“一刀切”的问题。基层党员点多面广、行业多样、流动性大,受基层党组织人力、时间、场地资源等因素制约,教育培训保障较难,“一刀切”的情况依然存在。区分不同党员群体,立足不同行业特点,采取差异化、适配性方式开展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十分必要。对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党员,要坚持分级分类,分阶段、全覆盖开展集中培训。对农村、社区党员,要针对从业复杂、工学矛盾突出的情况,坚持“人多集中办班、人少送学上门”的原则,采取闲时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其他时间送学上门、结对助学等方式,积极开展形式活、内容多、载体实的教育培训。对新兴领域党员和流动党员,要办好“流动课堂”和“云端课堂”,线下按照“就近就便”原则,依托商圈楼宇、园区、属地等开展教育培训,线上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抓实集中学习教育,适时邮寄学习教材、指导开展自学。对年老体弱党员,要注重关心关怀,定期组织“送学上门”,统一配送“学习书包”,将学习教材送到家中辅导学习。
聚焦基层党员需求,提升教育培训效果,解决“一锅煮”的问题。基层党员分布在不同行业领域,工作性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差异较大,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要突出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因人施教、精准施训,注重群体身份区别、行业领域特点,将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落实不同培训课程,避免“一锅煮”,提升实效性。对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党员,重点进行现代管理、经济建设、城市建管、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牢记宗旨、爱岗敬业、为民服务。对新兴领域党员,重点加强党性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党员意识,提升技能水平,引导他们主动与党组织联系,参加组织生活,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社区党员,重点进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维护社区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农村党员,重点围绕村务管理、“三农”政策、生产技术等内容开展教育培训,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敢于开拓、善于致富。(南昌市委组织部 邓全生,南昌市湾里管理局 陈天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