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丰县,蝉鸣伴着童声。7月,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萤火成星”实践团的大学生们,带着热忱抵达这里。看到乡村暑期学前教育的空白,他们将目光投向3-6岁的孩子,精心搭建起一座融合“思想引领、文明养成、身心培育、科技启蒙、学习赋能、艺术熏陶、文化传承”的彩虹桥,用知识与爱,为孩子们描绘了一个别样精彩的夏天。
一、信仰萌芽:红色故事里的家国情
“豆苗,王二小为什么要带敌人进山呢?”志愿者队长孙夕茹轻声问。三岁的豆苗攥着小拳头,眼神晶亮:“他是小英雄!要保护大家!”稚嫩的声音里透着坚定。
告别刻板讲述,志愿者们化身故事角色。自制“红色国旗”下是专注的眼神,“鸡毛信”在手中紧张传递。情景演绎中,《王二小》《鸡毛信》的故事在孩子心田扎根。四岁的思成听到王二小牺牲时,小嘴紧抿,眼眶泛红。随后的“我的国家我的梦”主题墙绘,成了孩子们情感的画布。琪琪笔下蜡笔涂抹的天安门熠熠生辉,旁边是歪歪扭扭却无比庄重的“中国”;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用彩泥托起“飞向太空的火箭”……教室后墙铺满了童真的宣言。六天里,七十二颗童心记住了英雄的名字,“我也要保护大家”、“中国真大真好”的童言中,“小主人翁”的嫩芽悄然萌发。
二、探索翅膀:科学实验叩开宇宙门
“沉下去啦!我的‘潜水艇’!”睿睿的欢呼几乎掀翻屋顶。他盯着自己制作的“小小潜水艇”在水盆中浮沉,小脸写满兴奋。这是“科技与创新实践”课堂的魔法时刻。志愿者们用生活常见之物叩响科学之门。孩子们屏息凝神,看着“潜水艇”随着水压变化在“海底”沉浮,惊奇点亮了每一双眼睛。课后,孩子们常常拉着志愿者的衣角,眼中闪光:“老师,什么时候再做实验?”关爱之家的李老师感慨:“这些新奇事物,点燃了孩子们眼里的光——那是求知欲在燃烧。”
三、心灵港湾:色彩与倾诉间的温柔
“萤火成星”的光芒,不仅照亮知识,更温暖心灵。服务队深知,这里许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因此情感的陪伴也至关重要。
“情绪脸谱”绘画课上,五岁的琳琳沉默地涂抹出一张清晰的“哭脸”,旁边用稚嫩拼音写着“xiǎng mā ma”。志愿者没有急于安慰,而是坐到她身边,在“哭脸”周围添上闪烁的小星星,勾勒成“带着星星的微笑”。“想妈妈的感觉,是很珍贵的心情,”志愿者柔声说,“就像这些星星,爱一直在发光。”琳琳看着画,嘴角微微弯起。教室一角的“心情树洞”信箱,塞满了童真心事:“我想爸爸回来陪我搭积木。”“老师,我学会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啦!”“昨天梦到和老师一起坐火箭了……”每晚灯下,志愿者们用童趣插画和温暖话语回信。
四、双向的奔赴:萤火微光映照成长之路
时光如白驹过隙,却在金太阳的土壤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孩子们的身上,红色故事成为他们口中骄傲的叙述;科学实验点燃的好奇心仍在持续探索;曾经沉默的琳琳们,开始尝试用画笔和言语表达内心的晴雨。关爱之家的负责人孙老师看着孩子们的变化,由衷感叹:“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像及时雨,弥补了我们暑期教育的空白。孩子们眼里有光了,胆子大了,笑容也更甜了。”
始于弥补空白,终于双向滋养。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这一个月的金太阳时光,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漾开的涟漪,是知识、是关爱、是希望。大学生们用青春的智慧与热忱,为乡村的幼苗播撒下多彩的种子;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与成长的点滴,则为这群年轻的心灵注入了前行的力量。这场乡村学前教育的夏日实践,已然成为一幅用爱勾勒、用心渲染的动人画卷,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永不褪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