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强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随着乡村文旅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乡土自然成为人们放飞精神的理想净土,在精神富足需求导向下,如何立足农耕本色,依托新媒体进行年轻化表达,让文旅保持“留量”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
怀着这样的疑问,6月28日至7月4日,湘潭大学“新莲心”实践团走进浏阳市小河乡,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旨在探讨多元视角下的乡村文旅宣传路径,制作文旅类轻综艺视频,打造一场助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村游计划”。
活动开展前,实践团进行了大量信息搜集工作,了解小河乡基本情况。有着“世外原乡·画里小河”美誉的浏阳市小河乡,拥有木活字印刷体验馆、千年罗汉松公园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2021年小河乡鱼鳞坝、叠水坝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同年成功引进全国首档沉浸式乡村振兴综艺节目《云上的小店》。小河乡因“流量”破圈,但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缺乏有影响力的新IP,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游客减少等问题。
“有流量没‘留’量一直是我们最大的痛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做出了许多尝试,找‘外援’,也自己带头干,但效果始终有限。”“我们希望你们能够从年轻人的视角带领大家领略小河乡的魅力,进行创新性宣传,吸引更多感兴趣的游客。”在和小河乡干部交流过程中,小河乡发展中的“留量”难题被多次提及。
为了深度挖掘小河乡文旅发展潜力,寻找新的宣传切入角度,七天时间里,实践团走访风雨廊桥、鱼鳞坝、叠水坝、千年罗汉松公园、星河天文台、乌石空间等标志性景点,进行实地调研和取景拍摄;拜访“益兴堂”第五代传承人吴汉涌,了解木活字印刷术历史、传承与发展,采访乌石村当代艺术馆艺术家彭加军、邹金香,探寻乌石村艺术赋能乡村发展背后的奥秘;沉浸式体验黑山羊养殖、烟草种植等特色产业,了解当地产业结构。
实践团充分发挥青年创意,以轻综艺、电影感等新型视听语言展现乡村风貌,突破传统叙事风格,借助新媒体矩阵挖掘“村游”文旅新路径,推出一列视频vlog、图文plog作品,打造“一起来撒野”等专属词条。《撒野小河乡》用轻松的vlog形式带领观众沿小溪河云打卡小河乡景点;《千年文韵,木字“浏”香》以沉浸式视频形式记录非遗魅力;《小河印象》系列Plog展示实践过程中的趣味瞬间。
这些作品在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等多平台同步推送,作品播放量超过30000次,其中部分内容被红网、新湖南等媒体转载,产生良好传播效果。
“我在云上,为你歌唱,金丝皇菊,百里飘香。”在小河乡的一周时间里,“新莲心”队员曾无数次听到过这首《云上的小河》——从小河乡干部的手机里,从超市广播里,最后从实践团成员无意识地哼唱里。短暂的三下乡活动已经结束,但实践团的行动没有停止。后续,实践团还将陆续推出三期视频,用更有综艺感的方式向更多人推介小河乡,展示小河乡风光。《云上的小河》的动人旋律,将随着青年学子的镜头与创意,飘向更广阔的“云”端,邀请更多人走进这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