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和“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广西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广西师范大学“影载民忆”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4日至11日,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热忱与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奔赴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开展了一场以“影像赋能民族记忆,数字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深度调研实践活动。实践团以影像这一直观、生动、易于传播的现代媒介为载体,深入挖掘香粉乡丰厚的苗族文化资源宝库,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研究,为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影载”范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深入村寨,探寻民族文化之根
实践团的调研之旅首站选在了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大苗古城。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是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和活态博物馆。团队成员们穿行于古朴的石板小巷,抚摸着斑驳的木墙,聆听着当地老人讲述古城的传说与变迁。他们用镜头细致记录下独特的吊脚楼建筑群、精美的木雕窗花、古老的寨门和祭祀场所,感受着苗族先民的智慧与建筑艺术魅力。团队成员不仅关注静态的遗迹,更聚焦于动态的传承,与古城居民深入交流,了解传统节庆习俗、家族迁徙故事以及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文化密码。
随后,团队转战充满生活气息的雨卜苗寨。他们详细记录了苗族精湛的银饰锻造、色彩斑斓的苗绣技艺、独特的蜡染工艺以及芦笙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服饰技艺传承人梁小哲的家中,成员们进行了深度访谈。梁师傅不仅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刺绣针法和传统纹样,更动情地讲述了每一针一线背后的文化寓意、族群历史和传承困境。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苗族服饰技艺传承人梁小哲
图为团队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
数字赋能,推动文旅融合
立足香粉乡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实践团积极探索数字化传承路径。团队通过“线上数据库”创作实践,系统整理民族影像记忆文化,让更多人能够了解香粉乡的民族文化。同时将收集到的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线上民族文化展示平台,生动呈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精心设计用户界面,力求让访问者能够便捷、沉浸式地领略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让散落在苗乡深处的文化瑰宝,得以跨越时空,在云端汇聚、共享、传播。
图为团队搭建的线上数据库
振兴乡村,铸牢共同体意识
“影载民忆”实践团此行,不仅是一次深入田野的文化调研,更是一次以青春力量服务国家战略、赋能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动实践。他们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和精神动力,而数字化则是激活这一资源、连接古今与未来的关键桥梁。团队成员在调研中深刻体会到,像梁小哲师傅这样的传承人,其技艺与故事一旦被数字化记录并传播,将极大地激发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学习热情。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未来,“影载民忆”实践团将继续深入挖掘广西民族文化资源,探索更多数字化传承模式,以影像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