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12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山寨食品,当严治之

食品质量是民生安全的基石,亦是市场秩序的底线。当前,山寨食品通过商标仿冒、包装抄袭等手段充斥市场,从“康帅傅”等仿冒品混淆消费判断,到劣质原料生产的山寨货危害健康,不仅构成对知识产权的侵害,更严重扰乱市场公平、威胁公众福祉。治理山寨食品,绝非短期突击性整治,而需通过系统性施策铲除其生存土壤,以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净化市场生态。

打击山寨食品,首先要向侵权乱象“亮剑”,从源头上掐断山寨货的“生产线”。一些不法商家瞄准监管缝隙,在商标上玩“文字游戏”、包装上搞“像素级模仿”,借名牌的知名度“搭便车”;部分小作坊为压低成本,用过期原料、劣质添加剂生产,让山寨食品沦为“健康炸弹”。这些侵权违法的行径,不仅践踏市场公平、挤压正规企业创新空间,更让消费者在“李逵李鬼”的混淆中陷入“花钱买风险”的困境。因此,整治的第一步,是强化源头监管:市场、质检部门联动,用“飞行检查”“溯源倒查”斩断生产链条;知识产权部门聚焦商标侵权,对“擦边球”“高仿牌”露头就打,让山寨货没机会“出生”“流通”。

扫清侵权生产的“毒土壤”之后,更要为优质消费“筑防线”,推动打假成效转化为市场净化力。打击山寨不是“一阵风”,而是要通过全链共治筑牢消费安全网。一方面,应打通“监管协同”的通道:线上平台要履行审核责任,用算法识别、关键词拦截过滤山寨商品;线下商超、零售小店要建立进货查验机制,不做山寨货的“搬运工”。另一方面,要激活“社会监督”的力量:既鼓励消费者用“12315”举报、“随手拍”举证,让山寨货陷入“全民盯防”;也支持正规企业维权,通过民事索赔、公益诉讼让侵权者付出“天价成本”。同时,要加大“正向引导”力度:用“优质食品进社区”“诚信商家榜”等活动,普及辨假知识、提振消费信心,让山寨货在市场上“没客源”“没活路”。

从斩断生产链到筑牢消费网,打击山寨食品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这要求我们既要用“铁腕”治乱象,也要以“长效”优生态。唯有让山寨食品的“生存空间”彻底归零,才能让优质食品堂堂正正“站C位”,让消费者吃得安心、企业创新有心、市场竞争有序,最终实现舌尖安全与产业健康的双赢格局。(陈奕帆 王陈言)

 

上一篇:湖南吉美:公益路上的坚实步履
下一篇:奋战正酣:中交一公局集团运城市人民医院建设项目施工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