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催生山乡巨变——大湾村脱贫攻坚与红色传承调研纪实
2025年7月15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茗链皖山行”暑期实践队走进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大湾村,在这个曾贫困发生率高达20.6%的革命老区,见证了红色基因如何催生脱贫奇迹。从总书记召开座谈会的18把木椅,到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的斑驳土墙,老区人民用“听党话跟党走”的家国情怀,书写了从“出门就是岭,茅草割了颈”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时代答卷。
红色讲堂忆初心
在陈泽申旧居的土墙瓦顶老宅前,负责人周宇动情讲述2016年4月24日那个历史性时刻。总书记在这里召开座谈会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那扇曾被风水先生指点“改门向”的老宅门,见证了陈泽申从“欠债4万元”到“年入3万元”的奋斗历程——养羊、种茶、打工的实干,让“穷挪门”的迷信变成了“跟党走”的信念。如今,18把木椅围成的座谈现场已成为党性教育基地,墙上照片里总书记与村民促膝长谈的画面,仍激励着大湾人砥砺前行。当学员们走进乡史馆,馆内七分钟视频再现了总书记走访贫困户的温暖场景;而更震撼的是“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的红色记忆:300年的汪家老宅曾见证红32师周维炯部开展游击斗争,墙上“行端品卓”的匾额与65位烈士名录相映生辉。抗美援朝英雄汪能佐、全国林业劳模陈焕友等先辈,诠释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老区精神。农耕展馆中红军斗笠、“气死猫”食盒、抓周鞋等文物,诉说着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
红旅铺就振兴路
下午2时30分,村委会座谈会上,党委书记芦鑫强调“我们大湾村在过去非常贫困,也是安徽省脱贫攻坚的一个主代表。但在脱贫攻坚以后,这个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精准扶贫到现在乡村振兴,大湾村的发展相当于安徽脱贫攻坚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的样板!”针对学员何宇翔“红旅文化参与度”的提问,二十大代表余静做出回答:“全村78户通过异地搬迁住进白墙黛瓦的新居,14户开起农家乐。红岭公路串联苏维埃旧址、陈泽申旧居等6个红色景点,去年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她特别提到“支持”的重要性,党中央的巨大关怀,对老百姓来讲,对群众和党干部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支持和鼓舞,让大家铆足了劲去干。调研组注意到,村委会墙上的“红旅融合”规划图标注清晰:以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为核心,辐射500亩生态茶园、20公里红岭自驾线路。芦鑫透露:“我们正与携程合作开发'红色研学+茶旅体验'路线。”
英雄故里听烽火
傍晚时分,学员们静静围坐在汪爷爷家整洁的堂屋中。这位鬓发斑白的退休教师用沉稳而坚定的声音,为我们展开金寨县壮丽的革命画卷。“我们金寨是根的摇篮,将军的故乡。金寨地区10多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巨大多数血洒疆场,59个将军,是全国第二将军县!”他动情讲述着红军将领周维炯的传奇——这位年仅21岁的师长,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中指挥双桥镇等关键战役,以非凡胆识创造了“三战三捷”的军事奇迹。当话题转到抗美援朝,汪爷爷特意取出珍藏的立功证书,细数同乡英雄汪伦孝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的壮举,以及开国中将陈先瑞“陕南王”的威名。“全县10多万儿女血洒疆场啊…”堂屋陷入短暂的静默,直到汪爷爷突然挺直腰板,掷地有声地说道:“孩子们要永远记住,粮食就是生命线!”这句话仿佛穿越时空的警钟,学员们们肃然点头。灯光映照下,墙上的“文明家庭”牌匾流转着赤金般的光芒。
红绿相映大湾路
大湾村的蝶变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从茅草屋到白墙黛瓦的新居,更是精神坐标的升华。苏维埃政府的煤油灯照亮过革命者的理想,如今5G智慧乡村的电子屏正传递着新时代的讯息;18把木椅围住的脱贫誓师,已扩展成红岭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队。这里,“红色基因”化作生态茶园里的嫩芽、“绿色产业”结出农家乐的丰收果,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正如村民们所说:“总书记走过的土地,连泥土都带着奋进的力量。”大湾村的故事,正是千万个中国乡村在党建引领下书写“山乡巨变”的生动注脚。
作者:“茗链皖山行”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