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郫都区,一场以社区社会企业为支点的基层治理变革正生动诠释着“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老旧小区的便民中心由闲置空间变身而来,竹编匠人通过文创工坊重拾生计并传承文脉,流动摊贩治理重拾“烟火气”更显规范有序,流动手艺人的“十八匠”服务精准对接需求,全职妈妈实现家门口就业,“美好生活”小程序一键解决居民日常所需……这一切,源于郫都区将社区社会企业作为盘活社区资源、优化公共服务、赋能社区治理的“金钥匙”,其探索路径高度契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三大目标,并在城市发展理念、方式、动力、重心和方法等“五个转变”中找到了基层实践的生动注脚。
郫都区直面城镇社区资源闲置、刚需服务供给不足、发展动能匮乏等痛点,区委社会工作部在全国率先主动探索社区社会企业的培育发展路径,出台《郫都区社区社会企业培育扶持办法》,并参与制定全国首个《社区社会企业运营规范》,为社区社会企业茁壮成长奠定制度基石。这一系列创新,正是响应中央城市工作重心从建设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治理投入的具体体现,将宝贵的治理资源精准投向了基层末梢。
一、创新路径:三位一体筑基,五大模式创新赋能
党建引领,架构立体支撑:构建“制度保障+矩阵发展+问效评估”三位一体支持体系。创新打造“一库一学院一平台一中心”发展矩阵,设立激励基金池及“红黄绿牌运营良好评估机制,对问题企业预警督促,精准赋能企业发展。
科学运营,模式轻巧高效:确立“党建引领、民主决策、市场运作、错位补位”的发展原则,创新推行“轻资产、轻运营、轻结构”“重服务、重平台、重循环” 的“三轻三重”低风险运营模式,摈弃传统依赖政府大规模投资的路径,转而通过高效整合利用空间、人力、技术等存量资源,实现低风险、可持续的社区运营。
因地制宜,深耕五大发展模式:深挖“人文地产景”资源,精准匹配各类社区特性,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
老旧城区:“空间焕新+人力盘活”双轮驱动;
新城市片区:转化“城乡融合+社群流量”为运营优势;
环高校园区:打造“校-社-企”联动模式,促进产学研落地;
城乡接合片区:以自治为先的思路,践行“硬设施管理+软治理服务”双轮驱动模式。
环商圈片区:围绕“党建共赢、商圈共融、居民共享、商群共益”,促进社会、经济双向奔赴。
二、特色成效:小企业释放大能量,织就“锦绣郫都”幸福网
激活社区经济“一池春水”,夯实宜居基础:
营收强劲增长:2024年全区社区社会企业营收超过1500余万元,拓展了养老、社区服务、就业、文创、物业等多领域,社区服务供给日益多元。
降本增效显著:有效转化社区服务群众、组织群众优势,将辖区内有用工需求的居民有效适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节约用工成本,精准提高服务质效。比如德源街道菁蓉湖社区将辖区失地安置人员培育成保洁家政专业人员,闲时选择性开展家政服务。
闲置资源重生与社区韧性提升:成功盘活百余处闲置空间,改造为便民中心、匠人铺、文创工坊等,构建融便民生活、公益慈善与商业运营相融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就业圈,提升居民获得感:
岗位近在咫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3000余个,80%位于居民步行15分钟范围内,真正实现“下楼即上岗”。
精准帮扶有力:为残障居民、“4050”人员等群体定制手工、后勤、家政服务等低强度岗位及培训,定向输送岗位资源,帮助百余名残障人士掌握技能,月均增收超2000元。
“订单式”培训提技能:根据需求精准设计课程,全年开展技能培训60余场,培训低收入家庭人员800余人次,推动流动摊贩规范化管理,开辟社区团购等新路径,就业稳定性持续增强。
织密民生服务“幸福网”,赋能多元共治:
服务精准触达:惠及居民超100万人次,重点服务群体全覆盖,体现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
利润反哺治理:企业收益可直接投入院落改造、街区治理,嵌入式建设便民超市、快递驿站等,积极采取党建引领,自治先行及信托制物业服务导入和连片式管理服务等模式,有效破解老旧小区物业费收缴难、基础设施差等顽疾。
深化居民自治:社区社会企业运营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平台,认真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流程,推动社区自治从基础管理向多元价值创造深化。
三、未来蓝图:规范提质,拓域创新
郫都区将持续优化社区社会企业高质量发展环境,将“解决社会问题”与“满足社会需要”有机结合,紧密围绕中央会议精神谋篇布局,聚焦“规范与提质、拓展与服务及行业集群发展”等三大方向。一是深化社区社会企业“四个一”发展矩阵,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风险防控。二是深化区域合作。根据周边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和资源优势等,加强与高校、园区、街区和院落的经营合作,为其补齐服务短板、提供服务配套,进一步开发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三是扩大行业发展“朋友圈”,推动同业态、同发展模式的社区社会企业联动协作,实现运营成本降低、效益增量提升。
从全国首创政策研究到多元模式落地,从盘活闲置资源到精准对接民生,郫都区以社区社会企业为支点,不仅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的堵点、难点,更激活了社区内生动力,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了充满活力的“郫都方案”。这一实践,是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在基层社区的创造性落实和生动诠释。这株植根于社区土壤的创新之苗,正持续为基层善治注入蓬勃生机,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新路径贡献着基层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