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3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广东科技学院“绘梦乡野”突击队 红色宝库藏忠魂,赤子精神耀千秋

广东科技学院“绘梦乡野”突击队丨三江队红色宝库藏忠魂,赤子精神耀千秋

藏于民居里的红色宝库 在江门新会三江镇,退伍老兵赵悦胜耗时十六年打造“牛田洋纪念馆”,守护历史记忆。7月13日,广东科技学院赴江门新会“绘梦乡野”突击队队员前往纪念馆,聆听赵悦胜讲述关于生死、战友与坚守的故事。随后,队员们前往三江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深刻感受先辈们的精神力量。

牛田洋的坚守者 赵悦胜,出生于1949年,于1969年入伍,被分配到牛田洋基地的机械队,主要负责驾驶拖拉机。于1973年退伍,曾在1969年牛田洋抗击台风的行动中表现出色。

馆纳忠魂续丹心 1969年牛田洋台风海啸致553人牺牲。爷爷十六年奔波建纪念馆,收集2000多张照片传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铭记战友,传承红色基因。

灾难中的553名英魂 1969年7月28日,广东汕头遭遇罕见的十二级以上台风海啸,牛田洋地区灾情惨烈。狂风巨浪将3.5米高的大堤削去2米,围内一片汪洋,驻守此地的解放军和大学生中553人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与国家财产英勇牺牲。

十六年铸就的寻忆路 为了追忆“牛田洋”精神,怀念战友,自2005年起,爷爷踏上了一条特殊的“寻忆之路”:他奔波各地联系老战友,每年自掏腰包慰问烈士遗属,还一点点收集战友的遗物、照片,最终将自家小楼改造成“牛田洋纪念馆”。

照片墙里的精神密码 馆内2000多张照片串联起时光的脉络:当年的部队集体照里,青涩的面庞列成整齐的方阵,军绿色的身影映着牛田洋的稻浪,藏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农垦记忆;一张张当年邮寄的三角戳照片上,模糊的字迹里有对家人的牵挂,更有“保卫国防、坚守岗位”的赤子之心。

爷爷总在照片墙前驻足,轻抚过那些泛黄的影像,深情地说:“希望不要忘记他们,不要忘记他们的精神。”墙上还挂着三江镇副书记到访的照片,他总会指着这张照片念叨:“多亏了三江政府的支持,这个纪念馆才能一直开下去,让战友们的故事传下去,让牛田洋精神能一代代传承。”影镌丹心

旧影烽烟传赤心 赵悦胜爷爷带队员到退役军人服务站,共穿旧军装、分享老照片与牛田洋往事,讲述战友情、集体魂,深情演唱《牛田洋之歌》,传承赤子情怀,歌声中岁月与精神交相辉映。

军装旧影映传承 离开爷爷家,队员们随他来到三江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爷爷先是书包里取出几套叠得方方正正的旧军装,笑着递给我们:“来,孩子们,穿上试试,感受下当年的分量。”等我们互相帮忙系好纽扣、理好衣襟,他才拿起属于自己的那套军装,缓缓穿上。

整理袖口的瞬间,老人眼中忽然亮起光,像是被岁月磨洗的勋章重新焕了彩。队员们纷纷围上前,和穿军装的爷爷站在一起,镜头定格时,青年的蓬勃与老兵的厚重交相辉映。合影后,爷爷转身从抽屉里取出几本《牛田洋风采》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逐一分给队员们,又拿起笔在书和照片背面认真签下名字,还题了“传承”二字,眼神里满是期许。

血色烽烟忆英魂 接过书和照片,队员们自然地围在爷爷身边,他指尖轻轻划过一张集体照的边缘,慢慢打开了话匣子,说起那段浸着生死的往事。“那时候我抱着个铁桶在水里漂了两天两夜,身边只有一位江西老表战友,饿极了就分着吞牙膏、抓活鸭生啃,哪还顾得上腥气?”他的声音带着些微颤抖,“四周全是水,怕吗?饿到极致时早忘了怕,就想着能活着再见战友们。

可最后,553名解放军和大学生为了护着国家财产和老百姓,还是没能回来……”说到这儿,他停了停,有队员轻声问是什么撑着他挺过来,爷爷抹了把眼角:“是战友在耳边喊的‘撑住’,是‘阵地不能丢’的命令,更是心里那股‘国家的事比命重’的劲儿。

赤子请怀歌岁月 歇了口气,爷爷抬手指了指中心站里的老物件,话锋转向当年的军营日常,语气里满是对军人底色的珍视:“那时候当兵,讲究的是‘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功成不必在我’。就说行军吧,哪怕脚磨出了血泡,只要队列里起了歌声,大家就跟着唱,一分钟128步的节奏踩得稳稳的,再累都觉得浑身是劲——心里装着集体,就想为国家多扛点担子。”

说着,他忽然站起身,清了清嗓子:“我给你们唱首歌吧,是我后来写的《牛田洋之歌》。”旋律起时带着岁月的沙哑,唱到“祖国大地的牛田洋,你是我们第二故乡”时,他的声音忽然哽咽,浑浊的眼里滚下两行泪来。接着,他又唱了《战斗在珍宝岛上》《我们军人》,每一句都像从胸腔里挤出来的,带着沉甸甸的分量。队员们望着他动情的模样,也忍不住跟着轻轻哼唱,歌声在老兵中心的屋子里慢慢漾开,像是在为那段岁月轻轻应和。

永不褪缩的桥梁 离别时,全体队员与爷爷合影,严肃的队列照里藏着敬意。于卓北指导老师笑着跟爷爷挥手再见,队员们也纷纷挥手向爷爷道别。爷爷站在门口,向大家敬礼,随后转身离开。队员们挥手的背影渐远,而爷爷那句“不要忘记”,已刻进每个人心里。赵悦胜爷爷的纪念馆,从来不是冰冷的陈列馆,而是用生命与思念搭建的桥梁——一头连着烽火岁月,一头通向年轻一代的赤子之心。

上一篇:河北地质大学:匠心铸城兴沃土,青春聚力白沙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