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的田野间,耀富农场的荔枝树郁郁葱葱,圣女果苗顶破泥土,冒出头来。这片1000多亩的土地,承载着农场负责人陈耀记十多年的坚守与探索。从 2014 年创办农场至今,他扎根乡土,以 “品质为先” 的理念,将荔枝、圣女果等农产品送出粤西,走进全国市场。近日,广东财经大学桑梓新韵实践团走进耀富农场,与陈耀记深入交流,探寻他与这片土地的故事。
(拍摄者:赵俊皓)
(拍摄者:赵俊皓)
从 “种得好” 到 “卖得好”:省级农场的坚守
2014 年,陈耀记创办耀富农场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地种好”。如今,这个拥有荔枝、圣女果、番薯等多种作物的农场,已成为沙扒镇唯一的省级种植类农场,年产量大约在荔枝 200 吨、圣女果 600 吨、番薯 500 吨。
“省级农场不是噱头,是硬指标堆出来的。” 陈耀记说道。这里的圣女果是带着专利的 “优等生”—— 糖度比普通品种高,个头虽小,却凭着口感成为外地批发商的 “抢手货”。就连刚引进的仙进奉荔枝,也延续着他的选品标准。
但农场的经营并非坦途。“今年桂味批发价最低 2 块,去年有 60 块,同样的果子,差价几十倍。” 陈耀记的语气里带着无奈,却又透着坦然。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是他最头疼的难题。为了应对市场,他主攻外地批发,避开本地低价竞争,还通过广东省荔枝采购地图对接单位采购,“品质过硬,就不怕没出路”。
即便如此,商超渠道始终是道坎。“人家要全年稳定供货,我们的果子有季节性,接不上。” 他坦言,农场由于“断档风险”无法对接超市。如今,他更倾向于 “小圈子” 销售:“单位团建,这些客户认品质,比较稳当。”
电商之惑:一个农场主的清醒与纠结
“不是不想做电商,是怕做砸了。” 陈耀记谈到朋友直播销售经历—— 对方早几年卖红薯时也爆单,如今却因流量下滑,销售一般。而且红薯它是可以就不怎么断档的,一个产品做一年四季。这个案例让他对新媒体始终保持警惕。
他并非不懂线上逻辑。“山农类账号有流量扶持,抖音会优先推。” 他甚至研究过直播套路:“搞个‘省级农场’的标签,拍点摘果的场景,应该能吸引人。” 但真正让他犹豫的,是农产品的 “天生缺陷”:“圣女果熟了就得卖,台风一来全烂在地里,线上断货比没单更可怕。”
品质的不稳定更让他顾虑重重。 他见过网红卖荔枝翻车:“消费者不懂品种,只觉得‘贵的就该完美’,一旦收到的果子有瑕疵,差评能把账号毁了。” 在他看来,农产品不是工业品,“没法标准化,就别学人家打价格战”。
但他也没完全关上大门。“等内功练好了再说。” 他口中的 “内功”,是更稳定的供应链、更精细的分拣标准,甚至是一个能拍视频、做售后的团队。“要么不做,要做就只卖自己的货,按我们的标准来!” 这份固执里,藏着对产品的底气。
(拍摄者:许艺)
守正与创新:一个新农人的平衡术
在耀富农场,传统与现代始终在碰撞。这里用无人机给荔枝打药;用钢制苗架提升圣女果产量。“农业的根在土地,但活法得跟着时代变。” 陈耀记说。
他尝试过 “新玩法”:今年荔枝季,进行公司团购形式的售卖。他也在规划品牌:“等渠道稳了,就把‘耀富’的名字打出去,让人家知道,这个牌子的果子贵得有道理。”
阳光下,他对着果园里正在剪枝的荔枝树。“做农业和种果树一样,得慢慢长。” 他说,不管是传统批发还是未来的电商,守住品质这根主线,“结出的果子总有人要”。
(拍摄者:赵俊皓)
从 2014 年到 2025 年,陈耀记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省级农场的招牌,也种出了对市场的通透。他的故事里,没有 “一夜爆火” 的传奇,只有一个新农人最朴素的生存哲学:“把每颗果子种好,比啥都强。”
(作者:冯子瑶)